2月23日,湖南湘潭岳塘区法院法官刘献文以文言文写就的辞职信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走红,舆论借此针对法官离职现象展开持续而热烈的讨论,甚至有媒体评论断言“这位基层法官的辞职,将引发2016年第一波辞职潮”。3月1日,正当此番讨论渐趋消解之时,陕西高院博士法官王磊辞职的消息再次刷屏。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等人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最终让“‘法官离职潮’是个伪命题”、“破解法官离职难题还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成为舆论共识。
此次“法官辞职潮”舆情风波是由个案触发宏观议题讨论的典型案例,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梳理舆情演变过程并解析舆情成因,从中总结出几点舆论引导技巧,以供参考。
【舆情趋势】
1. 文言文辞职信点燃舆情
2月23日,一封湖南某法官的文言文辞职信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走红。网民盛赞辞职信文采飞扬、笔者文字功底深厚,感叹辞职甚为可惜。当晚,红网报道称根据辞职信中的信息调查证实,写辞职信的是湘潭岳塘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刘献文,是一位民商学法学博士。刘献文称,不知道辞职信如何传到网络,并表示辞职申请尚未得到批复。报道还称,法院表示已收到辞职信,但暂未对此进行讨论。此后一周时间里,文言文辞职信继续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和评论的对象,百度新闻相关报道量达1140篇。
2. 基层法官生存现状惹议
刘献文法官的辞职信曝光后,媒体纷纷将此视为法官“离职潮”的又一案例,积极发表评论。其中,大部分评论从探讨法官离职原因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基层法官生存现状的五大特征——案多人少导致工作压力大、待遇偏低致使物质生活捉襟见肘、晋升空间小导致职业倦怠、法官职业尊荣感下降、司法权责不清等,并提出一些防止法官流失的建议。还有一部分评论认为法官辞职完全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自由,且辞职后其所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法律相关,有利于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但也有个别媒体评论如南方网的《“陌生”法官的辞职信缘何走红》称,“这一法官的辞职信,似乎是在反证员额制的失败,让人看到一些基层司法部门的员额制改革,可能并不彻底,能者并没有享受到改革的好处,‘劣者’却还是‘占尽便宜’。”
与此相反,更多评论则认为“破解法官‘离职潮’还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指出“‘离职潮’背后的制度隐忧,恰恰是司改的对象”。
3. 博士法官辞职再引关注
3月1日,陕西传媒网发布报道《博士法官辞职的背后》,称陕西高院法官王磊于2015年6月19日递交的辞职报告,到2016年2月24日,历时8个月终于被批准。报道称,王磊母亲与癌症抗争4年,他欠下大笔债务,但问及辞职是否因为钱时,他回答“当一个法官整天为了还债分心,势必会影响一个死刑复核法官的公平公正,这样不仅影响的是案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会因为一个分心而枉杀一个生命,与其这样还不如辞职。同时,还想用我的辞职来呼吁社会进一步关注法律工作者,这也是我接受采访的原因。”此后,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以《博士法官辞职:工资低无力救母 呼吁关注法律工作者》为题予以转发,48小时内累计被转载200余次,参与讨论人数超2万人次。
王磊辞职受到大部分媒体的肯定,有评论认为这是“负责任的理性选择”,有评论称“肯为公平公正考虑的法官值得称赞”,还有评论认为“其事迹可以为体制内党员干部所借鉴”。此外,也有评论借此再度提出“博士法官辞职折射公务员生存困境”“法官‘忠孝两全’还需司法体制改革发力”等呼吁改善法官待遇的观点。
4. 多方回应构建舆论共识
全国“两会”期间,王国庆、汤维建、苏泽林、李少平等对“法官离职潮”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作出回应。而微信公号“长安剑”也于3月2日23时许,披露六组数据力证法院系统总体稳定,流动率不高,“说‘司改’导致法官离职的,没有可靠依据”,“‘法官离职潮’是伪命题”。这些回应有效消解“法官离职潮”的相关讨论,让舆论逐步形成共识。
【舆情解析】
1. 背景:新案例 vs 旧议题
“法官离职潮”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而2015年北京高院法官陈特、湖北省丹江口市法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光明等法官辞职事件更是一度成为焦点。此外,2015年底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发布的法官职业满意度调查称“近六成法官不满意现状”、“94.47%的法官考虑过要离开法院”也引发广泛热议。在舆论积淀之下,刘献文、王磊辞职这两个本身极具吸睛元素的新案例,迅速激发起公众讨论“法官离职潮”这一旧议题的热情。
2. 共鸣:辞职法官 vs 在任法官
身处法院系统的法官们在待遇、升迁、压力等各方面的体验何其相似,刘献文的辞职信、王磊的辞职报告难免让在任法官乃至法律界人士产生共鸣,无形中促使舆情不断扩散。这种共鸣从刘献文辞职信中“久疲命于杂务 求自在于市井”被包括“郑州中院”在内的各大微信公号频频转载可见一斑。当然,也不乏在任法官在承认“古来法途多舛”的前提下出面呼吁“正值举国变法之初,虽不能展鸿鹄之志,却不失萤虫之光,或为昆仑之笑可也,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每一次法官离职消息掀起的大讨论或多或少总会对在任法官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产生影响,也让更多的人思考如何减少法官流失。
3. 争议:个人选择 vs 制度逼退
无论是对两个新案例还是旧议题的讨论,各方观点表达大体上分属“个人选择”和“制度逼退”这两种解释框架。而经由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衍生出的各类观点也针锋相对、大相径庭,推高舆情热度。在“个人选择”这一解释框架下,“尊重个人择业自由”和“秀文采表明法官没有公心”等观点并存;在“制度逼退”这一解释框架下,有评论认为需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官职业保障,有评论则认为法官离职是因为“司法改革让他们看不到希望”“走红的辞职信似乎是在反证员额制的失败”。在各方观点激烈交锋的过程中,舆论对法官离职议题的关注度不断走高。
4. 时间:女法官遇袭 & 全国“两会”召开
在文言文辞职信走红引发大讨论的同时,北京昌平法院女法官遭枪击殉职的消息引发更多公众对法官生存现状表示担忧,也促使舆论对辞职救母的陕西高院法官王磊多了几分理解。而最终此次舆情风波得以划上句号则主要源于全国“两会”这一权威声音发布的良好契机。“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对“法官离职潮”作出的回应有效推动舆论形成共识,也让法官队伍吃了一颗“加快落实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定心丸。
【专家观点】
1. 不能把法官辞职归咎于司法改革
慕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法官辞职不是因为推行司法改革才存在的,多年前就存在,不能把司法人员辞职增多简单归咎为司法改革。去年辞职的人确实是多了一些,但是经过调查,辞职的法官并不是担心不能入额,主要认为法官的职业保障不完善,法官缺乏职业吸引力,所以解决司法人员辞职问题,还是要加强保障。
汤维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离职潮”是不是伪命题值得思考。有个别司法人员离职,或者说有极少数司法人员离职,不能说明就是由于司法改革才导致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
2. 对司法改革期望可能影响法官选择
许身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对于法官离职的原因,大致已经形成共识,包括办案压力大,待遇低,工作量大,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办案过程中还有各种干预等。如果法官认为司法改革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甚至看不到希望,这或许会坚定了他们离开的念头。事实上,不少法律人对此轮司法改革本来抱有不小期望,但期望越大,失望可能越多。这种挫败感更可怕,很多法官会感觉还不如走。法官离职是个人选择,不能阻挠,但能否想办法采取措施缓解这种情况,则考验改革的决心和诚意。
3. 辞职并未成“潮”但仍值得深究
杨耕身(媒体人,知名评论员):对于公职人员出现的辞职现象,王国庆直陈没有成“潮”,我深以为然。但几乎所有的公职人员的辞职感言之中,都包含了颇多欲言又止却又仿佛可以意会的东西。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又指向了什么样的体制板结或痼疾,是需要深究的。
【媒体观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63篇媒体评论内容分析发现:仅有9.3%的媒体评论针对辞职法官发表看法,其中7.2%的评论认为应尊重个人择业自由,2.1%的评论则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不能案牍劳形,文采再飞扬也枉然”。
在针对“法官辞职潮”(88.7%)的媒体评论中,有30.0%的评论质疑“员额制改革引发辞职潮”(12.6%)和“司法部门地方化、行政化顽疾难除”(17.4%);有60.7%的评论则从“法官辞职原因分析”(21.7%)、 “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0.1%)、“加强法官职业保障”(18.9%)这三个方面展开反思。
【舆情点评】
“法官离职潮”历经多次讨论都不了了之,一旦出现新案例舆情总会复燃。所幸此次包括最高法副院长在内的高层官员和法学专家作出回应后,舆论对该问题的认知逐步统一,舆情再度发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主要得益于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
1. 找准舆论争议焦点
舆论引导的首要工作是找准争议焦点。针对新曝光的法官辞职案例,舆论对个案细节讨论较少,以反思法官流失原因为主。其中,司法改革是导致法官辞职的原因还是杜绝人才流失的有效举措成为核心争议点。而“离职潮”的说法恰恰为前者作了注脚,让公众将法官辞职与司法改革挂钩,影响舆论形成正确认知。
对此,王国庆、汤维建、慕平等人的回应内容都着重说明司法改革和法官离职不存在因果关系,同时力证“‘法官离职潮’是伪命题”。这些回应有效促使舆论不再过度解读辞职行为,同时又能正视法官面临的现实问题,让讨论回归理性、回归具体问题。
2. 数据说话说服力强
在驳斥“离职潮”时,微信公号“长安剑”摆出六组数据证明“法院系统总体稳定,没有出现离职潮”,“司法改革导致法官辞职缺乏可靠依据”,受到网民广泛认可。可见,利用数据引导舆论正确看待法官离职至关重要。而两方数据对比也让舆论对法官群体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认知,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树立有积极作用。
3. 分析个案缓解质疑
法官辞职案例曝光后,媒体倾向将其归因于制度、政策、司法改革等宏观因素,以此拔高新闻价值。但辞职、改行毕竟是个人择业自由,当事人均有其特殊原因。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重视个案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媒体过度解读对公众产生误导。
在陕西高院博士法官辞职一事中,正因其母患癌这一特殊性被媒体广泛报道,才让更多公众认可这是“个人选择”而非“制度逼退”。当然,官方回应同时也需对多个个案反映出的法官工作压力大、职业尊荣感降低等普遍问题引起重视,以安抚舆论担忧。
4. 用司改实效赢民心
尽管高层发声引导推动舆论形成共识,但法官办案压力大、待遇低、工作量大、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办案过程中受到干预、职业尊荣感不足等现实问题仍牵动人心。而大部分媒体评论也都将这些问题视为司法改革的对象,期待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法官职业保障。
因此,要加强对司法改革实效的报道,以赢得法官和广大公众的认可,才能真正让“法官离职潮”不再有舆论市场,让司法人员流动不被贴上“制度逼退”的标签。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钟杏梅 实习生 罗佳
观察
- 创新驱动变革 | 百度品牌之夜·郑
- 畅销四十余年,“特别年货”郁美净
- 《金九耀豫企 采购AI不停》:锐之
- 浩然正气两袖清风树良好风尚 坦荡
- 共创城市形象新未来 看得见的河南
- 2022宝藏中国3.0——带你沉浸式体验
- 2022百度城市大会-郑州站圆满落幕,
- 何靠山:诗词四首
- 成都市律协青羊分会举办律师拜师仪
- “算法治理与版权保护问题研讨会”
- 鹤壁通报“湘江中学学生打架”:学
- 中新联集团:强强联手 为人民饮水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外经产业
- 郑州树青医学中等专业学校隆重举行
- 5月8日至今年底!国家5A级景区山西
- 郑州花园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将为
- 郑州花园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将为
- 郑州花园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将为
- 警方成功抓捕《我的勇者》游戏被外
- 六校与最高院法学名家联推公益讲座
- 3月27日,汝州乐华城汤泉合院产品发
- 六校与最高院法学名家联推公益讲座
- 辉县市资源运营管理局:党建“领衔
- 一货车18次偷逃高速通行费在山西被
- 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岁! 未成年
- 河南三条高速同时开通 全省公路通
- 海南旅游快速恢复 景气度有望超往年
- 长春冰雪建筑蔚为壮观 “白金经济
- “中国最北”漠河迎来大批游客体验
- “阿尔山号”文化旅游专列首发开行
回放